家在深圳,去香港上学,《过春天》背后跨境学童的双城阵痛…
“一切,都像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一样。”——《过春天》
“港漂”指的是选择留港工作的一个群体。
而除了“港漂”之外,还有一个每天穿梭在深港之间的群体,他们每天搭乘近2个小时的车去香港上学,晚上又以同样的方式回到深圳的家。
我们称之为“跨境学童”。
前不久,电影《过春天》上映,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强烈的生活质感和对社会议题适度触碰,使影片赢得不少人的青睐。而电影的主人公佩佩,就是一个每天来往在深港两地之间的“跨境学童”。
“过春天”是一种冒险
在水客的行话中,过海关是“走水塘”,顺利过关就叫“过春天”。主人公佩佩的家在深圳,每天去香港上学,16岁的她与好友相约去日本看雪。为了攒钱,她开始与水客军团有了交集,进而卷进一连串险象环生的阴谋与冒险。
电影《过春天》剧照▲
这样的一个故事,或许更像是“千与千寻式”的少年冒险记。而现实,往往比电影更简单,却也更深刻。
跨境学童,指的是那些出生在香港,家住在深圳、在香港读书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有至少一人是香港人(单非)的,也有都不是香港人(双非)的,这些孩子都持有香港身份。
据深圳边检部门的统计,2017年往返深港两地的跨境学童高达三万。
跨境学童赴港上学▲
随着2013年“双非”在香港生子政策暂停,跨境学童也很可能在不远的未来成为历史。而电影《过春天》“啪”的一下将聚光灯照在“跨境学童”这个群体的身上,也照出了这个群体背后难以言说的复杂与尴尬。
“跨境学童”这个群体的出现,也正说明了每个家庭之中,教育所占的比重是其他部分所无法比拟的。
他们的身份在不停切换
每天,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的时候,深圳的跨境学童们就要起床,赶往家附近的口岸,乘坐港铁去香港的学校上学。
每天,近万名跨境学童在深圳湾过境,除此之外,还有罗湖口岸、福田口岸、文锦渡口岸....在深圳,有超过3万名跨境学童通过这样的方式上学。
跨境学童赴港上学▲
而现实生活中,深圳的孩子们跨境求学来自多方原因。
● 1994年以来,香港家庭新生人口数连续下跌,低生育率引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影响到香港社会诸多行业的发展。
● 2001年,香港终审法院判决“双非”儿童(注:父母双方皆为内地居民的儿童)庄丰源拥有香港永久居留权。
● 2003年,香港向内地游客开放自由行,内地赴港生子趋势迅速升温。
但在这些年里,“单非”家庭(注:丈夫为香港永久居民或持单程证来港定居的香港居民的家庭)的新生人口数却保持稳定,“单非”儿童因此在香港新生人口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
● 2005年,深圳出台政策,规定非深圳户籍学童不在义务教育免费对象范围之内,“单非”和“双非”学童也在此列。
但是,在香港就读公立学校,“单非”“双非”学童们能享受特区政府12年免费教育。
所以,他们每天以这种方式求学,切换着自己的身份,也承受着这个年纪不应该有的成熟与懂事。
他们为什么要跨境求学
电影聚焦的是“社会现象”,但在父母的心中,子女教育永远都是第一位。这也是为什么在深圳的父母,不惜带着子女每日辛苦地早起,花费2个多小时,甚至是3个多小时穿梭在深港往来的路上。
以下这4大方面的对比,也正是说明了香港在教育上的优势与特点。
学制对比
香港学制:包括2~3年学前教育、9年中小学免费教育、4年高中及预科课程:含两年制高中(中四、中五)以及两年制预科课程(中六、中七)。
但从2007年9月开始,香港推行新的“三三四”学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一改以往英式大学学制(三年)的传统而推行大学四年制的制度。
内地学制:包含1年以上学前教育(幼儿园一般由民间兴办)、6年小学教育、3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小学和初中属义务教育阶段,共9年。普通高中学制为3年。
总体而言,在学制上,香港教育更加注重孩子的学前教育,这样也更加有利于孩子顺利升入小学,并且能尽快适应国际化的学习环境。
管理体制
香港中小学校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官立学校、直资学校、资助学校和私立学校。
官立学校:完全由政府举办和管理的学校;
资助学校:由各类志愿团体如教会、社会体、同乡会等主办和政府拨款资助的学校;
直资学校:由法团校董会/校董会自行管理,享有按学校合资格人数计算的政府津贴,但仍可以收取学费;
私立学校:私人按有关规定举办,资金基本自筹。
四种学校,四种管理体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和条件入读。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所有的学校都是采用全英文授课,师资强大。
而内地中小学教育则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分工的管理体制。
课堂教材
香港的教科书没有硬性规定书本的印刷商是谁,只要具有相关印刷准许证即可。各大书商会根据教育局的指引印制不同类型的教科书,由学校自己订立购买书本名称,由学生自行购买课本。
香港注重素质教育,课本题材生活化,不带任何政治色彩这一点与内地教材以思想教育为主,倡导学生爱家爱国的教育观念有极大不同。
同时由于英语作为香港的第二母语,香港的英文课本较国内的课本难度高,但中文课本却很浅显(中一的语文仅相当于内地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的难度)。
教学模式
香港的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崇尚学术自由和开放式教育。
香港的课堂采用中文、粤语、英语三种语言教学,英语学习程度高,孩子自上幼稚园开始就学习英语;在语言教育方面,实用重于交流。
而内地教育以应试为主,多以“老师教、学生听”的内容灌输方式进行,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
很多在香港已经生活一段时间的家长反馈:“大陆主要是在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香港则侧重教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做人和生存的技能。”
可见,在香港接受教育的孩子,未来更能适应国际化的大舞台,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家长为了孩子教育要移居香港。
而对于“跨境学童”这个群体而言,如何减少这个复杂身份背后的尴尬与艰辛,是整个社会和每个家庭都要思考的问题。
正如影片中所说:“一切,都像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一样。”
有条件的父母可以选择自己办理一个香港身份,直接在香港陪孩子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