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爆火,如果田雨岚和南俪有香港身份还会这么焦虑吗?
根据鲁引公《教育三部曲》同名小说改编的热播剧《小舍得》,讲述了面对“小升初”家庭的教育生态。 南俪家庭和田雨岚家庭是剧中的中产对照组,前者佛系,后者鸡血,但最后两个家庭都挤上了焦虑(更焦虑)的奥数竞赛培训道路。 这种结果,真的只是因为家长自己焦虑吗? 佛系or鸡血,最终都会一地鸡毛? 宋佳扮演的南俪,和佟大为扮演的老公夏君山,学生时代都是高材生。现在一位是家居行业的销售总监,一位是业内有名的设计师。他们家里“从来没缺过什么”,一开始并不想给女儿夏欢欢太多压力。 读小学五年级的夏欢欢是副班长,从小践行快乐教育,在唱歌和主持方面,都展露出了不小的天赋,性格落落大方,很招人喜欢。 对比之下,由于自己成长过程中受过冷眼,蒋欣饰演的田雨岚处处争强好胜,一直坚信“靠自己才能出人头地”,是鸡娃家长中的“战斗机”! 而儿子出人头地的第一步是考进当地的私立名校——翰林中学,削尖了脑袋都要送孩子进“择数”的奥赛辅导班。 为什么一个私立中学反而成了香饽饽? 已播出的剧情交代,现在的公办学校讲求素质教育,断然不会做揠苗助长的事情,因此,中高考成绩渐渐也变得没有私立学校的好看。 而私立学校翰林,主打应试教育,怎么能够考高分怎么来,每年中高考放榜的时候,成绩都特别好,重点本科率XX%。 你是家长,你怎么选? 最近几年,教育部频繁提到一个叫“中考分流”的政策,划分的依据主要看中考成绩,各地标准大都是将50%初中毕业生分配到职业学校里边,也就是说有50%的孩子不能读高中。很多家长都不愿意自己小孩被分流,宁愿花大价钱也要让小孩上高中,原因就是职高的就业前景不好。 在这样的中高考形势下,《小舍得》里,为考翰林,优等生的妈妈们组了个“火箭群”,还打算将信息资源锁定。 但翰林中学“掐尖”录取,会选一直追着它跑的田雨岚她儿子吗?不会! 翰林要的中考高考“光荣榜”,都是靠米桃这种智商过人、成绩极其优秀的选手撑起来的。这些学生往往是免费入读,有的学校还给学生送钱(全额奖学金),诚意满满地邀请他们。 剧中,从农村转学到城里的米桃,智商140 其实这种招录优等生的“潜规则”在剧中有暗示,但很多人都忽略了—— 米桃跟爸妈讲:“钟老师说,只要靠自己,学习优秀,到哪里都能吃饭。” 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懂的观众,可能只能看出了普通家庭孩子的励志。懂的观众则一眼就看出了,钟老师太熟悉翰林的招生规则了,像米桃这样的学生,上翰林,是去“赚钱”的。 说白了,翰林花钱买一批“尖子生”,制造中考高考光鲜亮丽的榜单,借此吸引大量的成绩中上等的学生家长心甘情愿每年花好几万学费来上学。 这么多家长抢学位,翰林如何招生?它将奥数设为入学门槛,甚至明里暗里透露着——他们只认可课外辅导机构“择数”的奥数成绩。 有了翰林中学的招生偏向,“择数”把价格高、名额少的奥数班推向家长,就变得顺理成章。而顶级班,也就是那些可能直通翰林中学的,自然会更难搞名额,也更贵。 田雨岚开口闭口提的也是“择数杯”奥数竞赛 找到某领导透露自己孩子上的是择数金牌班 因为这个骂她儿子的老师是“择数”里面奥数教得最好的,想进翰林中学,要忍。 而佛系家长南俪一开始对田雨岚的“教育内卷”很不屑。 她属于对自己比较有自信的女性,当田雨岚拿着儿子的成绩一番炫耀并借故询问女儿成绩,南俪也有力回怼“童年只有一次,快乐最重要”。 对比同班颜子悠的第一名,南俪夫妇对夏欢欢没及格的成绩还是很淡定,并没有多加责备,反而鼓励孩子下次比这次进步就好。 可多次测试的成绩表明,高材生爸爸在家自己搞的辅导真的没有效(现实中也有很多学霸家长也遇到同样问题)。 从未上过课外辅导班的夏欢欢成绩不断下降,在新一轮班干部选拔中,被成绩更好的同学“抢”了副班长的位置,原本自信的欢欢也开始意志消沉,甚至回家主动要求父母一定要上辅导班。 在看到夏欢欢被同学们指着鼻子羞辱成绩差,南俪才意识到,只有成绩好才能更加自信,也才能更加快乐。 可别家孩子都是从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始补习,夏欢欢想进辅导班也没名额了,南俪夫妇开始和其他家长一样,四处托人。 最后是“动用三方势力”,又是捐桌椅,又是“打招呼”,终于将夏欢欢送进了“择数”竞赛班。 每次课外辅导,南俪和夏君山都和孩子同学习、共进步。然而期待的成绩,依然不尽人意... 一顿折腾下来,南俪的焦虑也飙升,“从小到大我什么事落别人后面了,现在我不能接受我的孩子比别人差!” 看着佛系家庭的心态变化,不禁感叹家长不易。如果被迫开始随大流鸡娃,又很容易鸡无力。 资本制造的升学成果,外加家长们日益增长的焦虑,翰林中学的地位越来越牢固。 一旦翰林干趴下对面的公立学校,也就是他们割韭菜的时候了。 那时,就连米桃这样的好学生都不需要多“买”,因为择数靠小钱也进不去了,得靠更高的成绩和更硬的关系,这套“组合拳”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 中产家长身不由己,只能一头扎进去,自愿接受内卷。 而更残忍的是,在原著中,农村女孩米桃最后也没能顶住升学压力,患上抑郁症,被迫回到乡下养病。 也不知道电视剧《小舍得》会给她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谈到教育,家长都犯愁 有了孩子的,一般都会理解田雨岚与南俪的心情,谁不想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有质量的教育环境? 但凡有点经济基础的都会在教育方面给予孩子助力,尤其在一线城市:在荤鸡(学科教育)和素鸡(素质教育)中拿方向、对孩子进行超前培养、发扬孩子的潜力&特长、每个阶段都往名校挤…… 《小舍得》其实已经将教育难题的范围缩窄了——在现实中,多少家庭还有学区房的烦恼? 学区房是荤鸡标配,帝都的海淀、西城,魔都的浦东、徐汇,虽然房价动辄10万+,但完全不愁没人买。 《学区房72小时》剧照 就以上海为例,都说摇号之后,初中更重要了,所以现在很多家长入手学区房的最终目标是奔着初中去的。 而上海“小升初”不像“幼升小”那么简单,除了纯学籍或户口的对口方式,还有部分区采用“学籍+电脑派位”,但无论如何,各区都是以“孩子的户籍/居住地和学籍一致”优先排序。公办学校,要么认学籍,要么认户籍。 而没有上海户籍的孩子在高中阶段会更难。 只有上海居住证积分达到120分,孩子才能正常参加中考,入读上海的高中。 那么居住证积分不达标怎么办? 积分未达120分:报考上海的中专、职校、技校、国际学校 没有居住证:回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 除了接受“内卷”,没别的办法了吗? 如果你有香港身份,就不会那么被动了。 01 经济上 有香港身份的孩子读书能省多少“冤枉钱”?有人算过,是450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上海学区房最贵已经超过20万元/平方米,北京25万元/平方米,深圳最高达到了32万元/平方米,而普通的学区房,八九万的均价也跑不掉。 假设一个家庭在上海平均水平以上的学区买房,到手房价大概在9万/㎡,50㎡的房子总价450万。 买房一般不会全款买,假设首付200万(四成多),贷款250万。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买,到她读完书卖掉,算15年,250万贷款分15年付清,按商贷利率计算最终还款总额大约为350万,利息为100万。(卖房账面提升只能视为保值,并不等于增值,更何况还有账面缩水的风险) 让孩子用上学位房就是义务教育的9年,平均下来一年约11万,11万还不包括培训班费用,其实和就读环境更好的私立学校费用已经差不多持平了。 退一万步说,买学区房无非是让孩子有更好的升学概率。但学位房不是适合每个家庭的,孩子因为学位房而徒增心理压力的事件时有报道。 02 选择上 一个香港身份可以提供更多选择的教育资源,拥有从幼儿园到大学、涵盖香港、内地和海外的众多选项。 在香港 如果想要孩子在某区的学校上学,一般只要在那个片区租个房子就好,虽然香港有些片区的租金不便宜,但相对于内地的学区房房价,说句毫无压力都不为过。 而且香港从幼稚园到高中阶段实行15年免费教育(无论是幼稚园、小学、中学的申请和派位,永久居民和非永久居民机会平等)。 不仅免学费,教育局、东华三院等还会提供非常多的教育支持、辅助,帮助在港家庭协调亲子关系等,这些都是内地极为罕见的做法,基本避免了“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的状况。 到了孩子升读大学阶段,香港学生凭DSE成绩(俗称“香港高考”),不仅可以直接申请香港本地的大学,内地127所优质高校、国外280所大学都接收DSE考生,选择面更广! 在内地 办理了香港身份也可以继续留在内地发展,孩子也未必要去香港读书。 目前内地多数国际学校对香港身份的认可度非常高,所以办理香港身份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名声响亮的德威、惠灵顿、哈罗等国际学校都在列。 而香港身份的学生要入读内地大学的本科,主要有免试招生计划、华侨生联考、院校独立招生3大途径。 127所内地高校接受香港学生的免试申请,覆盖了清华、北大、复旦、同济等优质学府,而且DSE考题比起高考相对简单。 华侨生联考平均比内地普通高考的录取分数线低150分-200分左右,400分就可以上985、211一本院校,二本300分,艺术类200分,且不占用高校的普通高考招生指标。 如果家长已经获得了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甚至可以让随迁子女在大湾区9市入读义务教育学校。 如果是港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读幼稚园、各级各类学校均能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的待遇,包括就近免试入读公办学校、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并录取、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免择校费等重大福利。 香港身份在广州、深圳等优质学位稀缺的城市居住,也能保证孩子有好学校可读。 总的来说,有香港身份,无论在本港、内地还是海外,都有很多教育资源便利。提前规划香港身份,让下一代享有更多教育资源选项,比被迫“内卷”强多了。